来源:足球报
记者陈永报道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,陈戌源两次谈及了降薪的问题,而在5月8日,中国足协也发布了《关于男足职业俱乐部与所属球员、教练员合理调整薪酬、共克时艰的倡议书》。
至此,降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那就是由俱乐部和球员具体协调降薪事宜,不过,有关降薪,其实仍旧有很多的待解之谜。
足协的倡议书,是倡议,也是政策支持
首先来看中国足协的这个倡议书,应该说,和此前预料的不同,中国足协这次仅仅给出了一个框架性的倡议书,而不是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案,这个框架性的协议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:
降薪对象是球员(含外援)及教练员(含外教);
降薪时间段是3月1日到联赛开始前一周;
降薪幅度是30%到50%;
延迟支付薪酬不超过30%,且在联赛开始后90日内补齐;
月收入少于等于1万元的不建议降薪,月收入少于等于2万元的不建议延迟支付;
最晚备案日期是8月31日。
在最初的报道中,中国足协是准备给出一份非常具体的实施方案的,比如给出几个区间,哪个区间不降薪,哪个区间对应怎样的降薪幅度,如果出台这种具体的实施方案,足协恐怕不可避免地被扣上“越俎代庖”的大帽子。
当然,现在足协出台倡议书,原本也不属于足协的职权范围,但因为职业联盟尚未成立,足协也只能发挥部分职业联盟的作用。
这份倡议书真正的亮点还在于足协获得了国际足联的支持,足协不但附上了国际足联《关于应对新冠疫情足球管理问题指南》,同时还附上了《国际足联致中国足协函》,陈戌源在采访中更是表示:“为什么到现在才出台呢?是因为我们和国际足联进行了深入的沟通,我们对外援也会降薪,否则就是不公平的,如果外援有不同意见,要到国际足联去打官司,国际足联会支持我们的,国际足联认为我们提出的降薪是符合现实情况的。”
应该说,这一做法为各俱乐部的降薪彻底扫清了障碍,而和国际足联的对接及政策的沟通,也恰恰是中国足协应尽的义务和责任,从这个角度说,中国足协很好地扮演了他应该扮演的角色。
俱乐部的小算盘和降薪的尴尬之处
陈戌源在接受《足球之夜》采访时表示,事先和俱乐部进行了沟通,绝大多数俱乐部表示了赞同,他同时表示,希望所有的俱乐部按照这个倡议一致来行动。
但是,这其实并不容易。
说起来,足协之所以发表倡议书,原因就是各俱乐部都有自己的小算盘,首先,他们都不想先降薪,避免引发球员的反感,所谓的绝大多数,都是在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,其次,部分俱乐部更是希望别人降薪,而自己不降薪,以此显示俱乐部的厚道,进而赢得球员的尊重,精明着呢。
所以,锅甩给了足协,好在足协学聪明了,不愿背锅,仅仅出台了框架倡议,又提供了政策支持,然后把锅重新甩给了俱乐部,但问题是,很多俱乐部恐怕仍旧是精于算计,不愿意率先开展行动,而是希望别的俱乐部先降薪,或者亦步亦趋,或者反其道而为之。
如果有职业联盟,所有的俱乐部能够在职业联盟这个平台上共同商议,然后采取一致行动,那么事情就简单的多。但现在,降薪倡议书虽然出来了,但降薪行动,却未必能够整齐划一,最终可能变成一地鸡毛。
其实,降薪时间更尴尬之处在于:对降薪打小算盘的俱乐部,其实并不差钱,即便按照50%计算,三个多月的时间,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多月的工资,他们未必愿意因为这些钱得罪球员,而且他们对应的恰恰是高薪球员,理论上降薪对其生活影响更小;
而真正希望降薪的俱乐部,对应的恰恰是收入较低的弱势球员群体,这些俱乐部的球员多的也就月薪5万,一般月薪1万到3万,但这些俱乐部生存困难,但凡能够节省百十万开支,对他们来说都很重要,但如果他们降薪,影响的不单单是球员的生活质量,更是球员的生存,要知道,这些俱乐部很多原本就欠薪。
这才是中国足球降薪的最尴尬之处,也是中国足球的残酷之处。
赛程压缩或可让降薪变得更有说服力
球员的说法是:这几个月,我们虽然没打比赛,但我们一直在训练,而且联赛并不是不打了。这句话有点道理。
不过,如果联赛赛程最终压缩,那么降薪或许就更有说服力一些,中国足协规定的降薪截止日期是8月31日,预计在6月份,联赛最终赛制赛程将会公布,届时,各俱乐部才有可能真正采取行动。
不过,就中国足球整体发展趋势而言,收缩开支已经是既定的趋势,这个趋势在2019赛季已经出现,2020赛季冬季转会外援引进的惨淡也更加证明了这一点,此次合同内的降薪其实仅仅只是小事,就未来而言,利用合同手段(比如老将到期不续约、比如球员续约谈判按照足协规定降低工资等)实施正常的降薪将是大势所趋,记者认为,再过两到三个赛季,等中超上一批顶薪球员(2016到2018赛季签订的高薪合同)合同到期后,整个中超的薪资支出(包含奖金),预计会比2018赛季下降至少50%,也就是被腰斩。
这才是对球员影响最大的。